宏观社会学的两大视角分别是

2024-05-08 07:34

1. 宏观社会学的两大视角分别是

宏观社会学(macrosociology),表征社会学研究角度的一个范畴。又称巨型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或小型社会学相对而言,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社会和各个子系统、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变迁等大、中型社会现象,探讨大、中型的社会结构。这类研究通常称为社会的宏观分析,或宏观角度的分析。有些社会学家把对社会的微观分析比喻为“细胞分析”,宏观的结构分析则称为“骨骼分析”。 
宏观与微观的划分编辑
法国社会学家G.D.古尔维奇对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的划分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社会现象”。“整体社会现象”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强大推动力。“整体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现实”的表现,既可以作“垂直的”也可以作“水平的”研究和划分。在垂直的即纵向的研究方面,他把社会现实分为10个层次,并构成他认为的“深度社会学”的内容。在水平的即横向的研究方面,他把社会现实分为三种类型,即“社交形态”或小社会学类型、局部群体类型、社会阶级及总体社会类型。研究第一种类型的是微观社会学;研究第二、第三种类型的是宏观社会学。他强调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的一致性,两者在社会学把握“整体社会现象”上是互相补充的。 [1] 
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编辑
关于社会学的宏观和微观的划分,明显地受到宏观物理学和微观物理学划分的启发和影响,但不像物理学中那样严格,而且划分的标准也不同。在社会学中,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的区分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宏观社会学侧重于社会结构理论,微观社会学则侧重于有关互动和行为的人际理论。有些社会现象如群体,既有微观的群体,又有宏观的群体,既可以对它作微观的研究,又可以对它作宏观的分析。甚至像社会结构这种历来认为属于宏观范围的社会现象,在现代结构理论中,也可以既作宏观的分析,又作微观的研究,如宏观结构主义与微观结构主义(见西方社会学史)。

宏观社会学的两大视角分别是

2. 宏观、中观视角、微观怎么解释


3. 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我们观察认识一个事物,要学会从二个角度来观察,一种视角是从上往下观察,一种视角是从下往上观察。
  
 从上往下看是宏观视角,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看到的是整体,看到的是格局,是胸怀,很多时候,我们囿于自己的一点点成功,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以为自己的一方天地就是囊括了整个宇宙的大世界。当我们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拉大来思考时,就会放弃这种自欺欺人的玩笑,真正找到有价值的点,而且只有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拉大,把事物放在更大更广的时空格局里面来思考的时候,才能去除掉遮在事物表面上的一层雾与纱,才能真正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放在更宽广的时空格局里来思考,会让我们更好的选择,以前那些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放在更长的时间范畴内、更广大的空间范畴内一对照,几乎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样,通过不断地比较分析,我们就能找到真正有意义的大事业,而不是在一些镜花水月的虚幻的事情上浪费自己有限的精力与才华。
  
 另外,从宏观视角来思维,能够使我们从情感中剥离出来,不受制于特定事物的关系链接,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只是因为我们对事物关系太紧密,付出了太多了情感,致使我们情感上脱离不开,即便理性告诉我们这个事物的价值不大,但是情感上我们却无法疏离,就像《小王子》里面说的那样,这是一朵属于我的玫瑰花,因为我天天洒水、天天看它,欣赏它。当我们从宏观视角来观察的时候,我们从情感上就已经退出来了,这样才不会使我们为情感所困而看不清真相与本质。
  
 宏观思维视角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开边界,不要局限于一时一地一物,人生都是自我设限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设定的边界,边界外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是无法驾驭的,我们习惯了边界内的一切。就像一头小象刚开始被人用绳索拴在木桩上,它怎么样也挣脱不了的时候,它慢慢地就会习惯了,也就放弃了挣扎,即便它长成一头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扎细细的绳索,但是,在它的思维认知里,挣不脱绳索已经成为了它的认知边界,随便拿一根绳索拴在小树上它都不会想要去挣脱。其实,我们人类亦是如此,当我们在一个个事情上不断受挫的时候,慢慢地这个挫折就会成为我们的认知边界,我们的思维里面就会设定这个挫折作为我们的认知边界,以后只要碰到这种类似挫折,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就像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蛇,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里却已经设定好了碰到蛇就逃跑的模式,这是人类进化刻印在人类基因里的印迹,这就是我们的认知边界。
  
 从下往上看是微观视角,是具体到一般,宏观视角让我们掌握事物的普通规律,但是,每个具体的事物都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影响因素,因此会具有普遍规律并未囊括在内的特殊规律,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一下翅膀,有可能就会导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场飓风。现在的科学对于物质构成的不断细分,使我们越来越了解到物质的构成奥秘,其原理类似蝴蝶效应,决定一个庞然大物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微小得看不见的物质,就像基因决定人一样,不同的基因排序决定了人与人的不同。不同的种子的基因决定了长成什么的植物,小草的基因决定了小草的种子只能长成小草;大树的基因决定了大树的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一个事物的了解,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了解具体的事物,必须了解具体的问题,宏观视角观察到的普遍规律只是有指导意义,就像知道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并不一定就能制造出原子弹。我们知道了宏观层面的信息,还需要对微观层面进行解读与了解。
  
 宏观视角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微观视角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个从上往下看,一个从下往上看。无论宏观或微观,都有视角盲区,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比较完美地解决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

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4. 社会的宏观、中观与微观视角(三)

对于扶贫,虽然小贷银行卓有成效,但《贫穷的本质》一书对这个现象提出了更深的见解。作者认为借款给穷人虽然会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在抛除极少数的成功案例后,其实并没有真正改变贫困人口的命运。
  
 经过长期调研的观察,作者发现如果贫困地区有工厂这样能稳定雇佣劳动力的企业,那么这个村子的状况就会大不一样。相比创业、做买卖,贫困人口其实更偏爱公务员、教师等铁饭碗的工作,而他们选择做买卖则是不得已的选择,当找不到好工作,又缺乏赚钱的技能和渠道时,做些小买卖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在印度金奈市,很多贫困小贩靠贩卖蔬菜水果为生。早上,他们从批发商那里进1000卢比的货,然后加价10%出售。当天卖完之后,他们能得到100卢比的利润。然后从中支付50卢给批发商作为利息,也就是批发商获得了小贩们50%的收益。
  
 研究者为了帮助这些小贩改变这样的状况,提供给每人20美元(约为1000卢比)的赞助作为启动基金,看是否可以永久性提高小贩们的收入。一年之后,所有得到资助的小贩,几乎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他们又不得不每天借钱进货,忍受高达50%收益的损失。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不确定性,使他们的经济结构太脆弱:家人生病,孩子考入大学,房屋需要维修,都会需要动用启动资金来解决问题。结果只过了一年,所有人得到资助的人又回到了起点。
  
 而这样持续回到负债的可能性,又会反向使贫困人口更倾向于及时行乐,缺乏日常积累余财的意识。比如他们平均每天会花掉5卢比,给自己买茶喝,或者给孩子买零食。
  
 所以 改变个体的情况,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他对自身未来的预期,积极融入社会的协作网络。 从扶贫这个领域看,更为固化、稳定的协作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确定性,会改变小商贩们对未来的看法,为改变命运提供可能性。
  
  个体加入的协作网络本身,也决定了个体命运。 同样给贫穷国家的企业和美国企业250美元,贫穷地区企业的收益率更高,但是如果给他们500美元,结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小生意很容易做起来,但发展到一定规模,规模和存货扩大了,但销售额和利润都没有上升,这就是碰到了区域性的需求天花板。宏观环境会限制个体的发展。
  
 对比印度与中国对扶贫的结果,中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达到“ 两不愁三保障 ”标准,是通过国家对产业的布局,市场对低收入人群的关注;而印度在大力推广“小额信贷”的环境下,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在2010年爆发小额信贷危机。
  
  微观个体在宏观设计的引导下形成流量并反哺设计者,但设计者本身的目标如果有失偏颇也会因流量失控而引起更大的伤害。 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等。
  
  流量的失控 
  
  上一节:社会的宏观、中观与微观视角(二)

5. 宏观与微观

在科学方法论中,宏观、微观乃至中观都是相对的尺度概念,用于空间大小,时间长短的标定。在不同学科中,人们常根据研究对象的体量、特征持续显现的时间,规定不同的时空标尺和判定习惯。如在空间的表述上,常把面积很大的区域称为宏观的,把毫米、微米或分子级的量度称为微观的;在时间尺度上,把几百万年或几千万年看作宏观的时间概念,分、秒、毫秒则是微观的尺度。事实上,时空尺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科学研究中,时空尺度的规定恰恰与系统的层次划分有着紧密联系,而不是游离在外的独立概念。所谓宏观是针对系统的全体或者说是指系统的最高层级而言的,微观则是针对最低层级而言的。宏观空间是指能够反映和概括系统整体特征、状态、行为所对应的实体体积或面积;而能够完整地描述系统整体特征、状态、行为规律所需要的信号时间序列长度作为宏观的时间标准。以此类推,对系统中最低层级子系统特征、状态、行为的描述需要在微观的时空尺度上进行。介于系统最高、最低层级之间的时空概念可称为中观的。据此可以理解,系统演化定义中所讲的宏观状态指的是系统的整体状态,演化是针对整个系统的变化而言。

宏观与微观

6. 宏观与微观

宏观与微观的概念 一般来说,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事物,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事物。在自然科学中,微观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宏观世界是除微观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或者,人们将星系、宇宙等物质世界特指为宏观世界。
  
  
 在社会科学中,我们通常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宏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宏观方法。通常把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微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微观方法。
  
 在经济学领域,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在物理学中,宏观和微观比较容易界定,可以粗略认为,符合牛顿定律的基本上都是宏观现象; 不符合牛顿定律,但符合普朗克定律的可以认为是微观世界。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类思维不断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深入推进,相信人类对未知世界与事物的探究、分析能力会越来越强,人类个体生命愿景与价值也随之提升!

7. 我眼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

       
                                          
         昨天看了一篇名为《你不知道“蝴蝶效应”有多可怕?》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一个由数以百万计的个人行动所构成的公司行为,经不起1%或2%的行动偏离正轨。” 这里的公司是宏观的主体,而个人是微观的代表,通过微观和宏观的关系,说明执行力有多重要。我们细小的每个动作,都将不知不觉的影响这我们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命运。此时,我突然想到,当我们一个人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时候,他的微观和宏观又是什么呢?我们又如何自处?如何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如何能超越自我,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呢?
  
         从梁宁老师产品思维里提到的这些概念找到了答案,我又仔细理解了一遍。
  
         梁老师把好的产品体系分成:中观、微观、宏观,也建议把人的能力按这三个维度来对照评估。
  
         首先,她说到“中观”,也就是套路,正如老师介绍的用户画像、痛点、痒点、爽点,用户地图和服务蓝图等,以及很多书里都能够看到的用户需求,产品策略,功能定义这些都是套路。她说大公司往往是学习套路的地方,比如联想出销售、腾讯出产品经理、阿里出运营、百度出技术。这些企业能造就很多标准能力和规范策略。所谓“中观”,我的理解就是做事的“思维定势”,复刻在骨髓里的“行事准则”。
  
         但是,光靠套路是不行的,只有套路成就不了自己,也无法做成一件事。对细节的把握,落地能力是关键,要想成就和成长,还得有微观体感,这是她对“微观”的定义。每个切实可行的微小动作叠加起来,才是构成我们的宏观实体,才是我们得以落地结果。她举了日本做寿司的小野二郎如何教徒弟的例子:
  
 这就是对做事,做产品的微观体感,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们所说的一万小时理论,主要说的是什么?刻意练习,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建立细微的微观体感,建立长在自己身体上的真实感觉。所以,在大公司也好,借鉴前人成功经验也好,拥有中观套路的人,一定要补足微观体感。否则会给人一种感觉,说起来都对,但真正要落地都不到位。
  
         同时,微观也决定你的宏观价值,正如开篇所说“一个由数以百万计的个人行动所构成的公司行为,经不起1%或2%的行动偏离正轨”
  
        梁宁老师说到宏观能力,做事看问题,常常要跳出自己的视角,站在宏观的大局上把握。同时,要懂得局势变迁和借势,她举了个例子:
  
         所以,无论为人处事还是做管理:在微观上,我们要做到细致和精益求精,就是要做到一个点的极致;在中观上,要善于学习套路,善于借鉴好的企业和前人的成功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也让自己积累能够向面的势能靠近的能力。在宏观上,我们要善于借助有利的平台,优势的阵营和当下的风口红利。用梁宁引用孙子兵法的话,就是“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或许时刻谨记“蝴蝶效应”的威力,你才会对眼下的每一个决定,每一项工作,都心怀敬畏。

我眼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

8. 论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宏观与微观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